学科研究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科研究 > 滋心书社
段子的社会心理土壤
2021-02-23 浏览次数:1508
"

最近一则“和尚确诊”的段子刷屏:

某领导在台上发言说:我们要对已经确诊的和尚、未确诊的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。他又离开讲稿补充道:你们看看,现在连庙里的和尚都感染了......

(秘书写的原稿是“我们要对已经确诊的和尚未确诊的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”)

类似这样关于“领导无才”的段子,笔者在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听过不少。印象最深的,一则是,领导作报告,说我们要“苦干实干加23干”,原来,秘书写的是“巧”干,因为是手写,所以被他错读。

另一则是,领导读完了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,大声说道“鼓掌”,原来,秘书在报告的这个地方打了个括号,示意领导留给听众鼓掌的时间。

还有一则是,领导念完需要现场表决的内容,说“左看看、右看看”,原来这同样是秘书在括号里的提醒。

领导果都这样,离开秘书开不了口,靠着秘书还出丑吗?

笔者亲身试过。因为相信了这类段子,当时正在中专学校教语文的我,忍不住自吹起来:我等要是能到官场,一定会如何如何。后来我真的从政,真的当了领导秘书,先后服务过五位县长以上的领导。结果呢?五位领导中,四位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,能干善讲还会写,还有那位相对不擅长写的,但同样能干善讲,讲时更追求言简意赅,弄不好推开面前的一大叠,三言两语直奔要害。正因为这样,我从没有到达段子里秘书的地位。

那么,段子里那样无才的官员从来没有过吗?还真有过。

解放初期,许多人走上领导岗位,不是基于水平,而是基于扛过枪,打过仗,其后,又长期反对“白专”,排斥“臭老九”,以至有些官员以“大老粗”为荣,成了这类段子创作的素材。

但上世纪80年代,为了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,全党推行干部队伍包括“知识化”和“专业化”在内的“四化”方针,自此,这些人就慢慢让开,运气不佳的笔者进入官场,恰逢交替早已完成。而且有过从政经历的人都会明白,单靠文字表达能力,秘书并不能契合领导决策时的所思所需,正是这一原因,领导也决不会因为某位秘书文字功底较强,就会拿起就念,尤其是现在,面临抗疫这一难度与压力空前的考验,领导还敢那样,单从态度来看,就已匪夷所思。试想,坐在主席台部署抗疫的,如果是你,这样应付,你敢吗?

既然领导整体已不再如此无才,抗疫又已迫使他们殚精竭虑,在这种情况下,为什么还有人编写这种段子呢?

恐怕他们知道社会上还有相应土壤。这种土壤,除了极个别极少数的别有用心,而更多的,应该是以下心理误区:

其一是“刻板印象”。现实已经改变,但我们认识没有跟上,仍然用没变的眼光看已变的现实,正如在官员队伍文化素质已根本改变的时候,我们仍然认定他们象“过去”一样无才,这就是“刻板印象”。

其二是“易得性直觉”。判断整体情况,本来应该以占有较多材料为基础,再分析综合,但是,许多人只根据最易想得起来的个别例子,来断定整体,比如某位读错某字,或断句不当,这本是普通人几乎人人难免的,但我们就断定他没有文化水平,甚至断定所有这类社会角色都没有文化水平,这就是“易得性直觉”。

其三是“情感判断优先效应”。我们作出判断,本应经过冷静而又缜密的理性思维,但实际情况是,情绪常常挤占理性位置,直接引出结论,不用说,这种结论当然会失去客观性。比如,如果我们对官场本来就很看不惯,这会,一看到这样段子,情绪立即共振,自然而然地,就会选择相信,这,就叫“情感判断优先效应”。

还有就是“信念固着”。如果我们早就认为“官员无才”,看到“和尚确诊”再次强化,然后,再看到有人象我这样反驳,结果会怎样?完全有可能启动自我防御,更加抱定原来的错误信息,这就叫“信念固着”。

以上种种之所以发生,是因为人脑对外界作出反应时,有两个基本模式:

一种是理性反应,经过分析推理,透过现象看本质,通过现在预测未来。

另一种是感性反应,不问本质,无视未来,只对即时、现实的刺激作出直接的反应。两相比较,理性反应虽优,但耗时长,耗能多,让人觉得“累”。基于这一原因,导致大脑会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,自动选择“捷径”,把你导向以上斜径。

基于这一原因,读到那种段子的我们,完全有必要省察一下当时的心理反应,这样,你所增长的,不仅是辨别信息的能力,更促进了心理成长。

 

作者为安徽省及宣城市作家协会会员,二级心理咨询师。原宣城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(已退休)。

联系电话:13905630309

邮箱:hdl111hdl@sina.com

微信号:深林hdl1390309


COPYRIGHT © 2017 安徽省现代心理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   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710号
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皖ICP备14013113号-1
客服软件
live chat